他们是抗战老兵的后代,也是集团各岗位上的骨干力量,他们将先辈在抗日战场上铸就的爱国情怀、民族气节和必胜信念融入血脉,转化为恪尽职守、担当作为、锐意进取的实际行动,立足岗位成长成才、建功兴业,为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贡献奋进力量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,福建工控集团微信公众号推出“传承·奋进”专栏,带大家走近这群特别的人,致敬那段永不褪色的民族记忆,传承那份历久弥新的家国情怀、奋进之志。
清晨六点,城市仍在薄雾中沉睡。车灯划破寂静,一辆印有“闽盐”标志的配送车已行驶在公路上。刘锦泉握着方向盘的手,厚实而有力,掌心的茧,是二十多年与盐打交道的印记。到达食盐配送点后,他帮忙搬卸货物、仔细核对食盐出库单,确认批次、数量无误后叮嘱负责人:“王姐,台风要来了,注意垫高存放。”语气平和,却透着军人般的严谨。
他说:“盐,看着轻,其实很重。”
这份重量,他从小就知道。
刘锦泉在搬盐配送中
青春淬火:两代人的江河守护
在刘锦泉家中,一本《转业军人证明书》和四枚勋章,被珍藏在最显眼的位置。那是爷爷刘凤彩的荣光,也是这个家庭代代相传的精神坐标。
1944年,刘凤彩在山东日照加入滨海独立团,先后投身薛新庄、新安镇等十余次抗日战役,后又参与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,三立集体三等功、一次获个人三等功,记功一次。战火淬炼忠诚,伤痕铸就信念。儿时的刘锦泉最爱听爷爷讲故事,他不懂什么是“九死一生”,却牢牢记住了爷爷那句朴素的话:“当兵的,就是要守住阵地,保护好老百姓。”
刘凤彩转业军人证明书及四枚勋章
1997年冬,刘锦泉接过家族旗帜,参军入伍。次年夏天,长江告急,他随部队奔赴抗洪一线。齐腰深的洪水中,沙袋一袋接一袋地扛,手磨破了,脚泡白了,也从未退缩。那一刻,他脑海里回响的,正是爷爷的话。
洪水退去,他胸前多了一本荣誉证书。更重要的是,他终于懂得了爷爷眼里的光——那是明知危险,也要为守护万家灯火而向前的责任与勇气。
刘锦泉入伍通知及 “九八”长江抗洪抢险荣誉证书
坚守耕耘:盐业战线的“士兵突击”
退伍后,刘锦泉进入福盐集团,从盐政执法一线干起,把军人的果敢和坚毅带到了新的“战场”。
面对私盐贩子的围堵、威胁甚至暴力抗法,他从未退缩,每年查处案件十余起,罚没私盐超百吨。他常说:“爷爷当年守的是国土阵地,我们现在守的是市场阵地、民生阵地,性质一样,都是保一方平安。”
随着盐业体制改革,刘锦泉转岗成为一名客户经理。身份变了,但那份源自血脉的“守阵地”的初心,从未改变。
身为一名党员,他把市场当作自己的“责任区”。节假日无休,早已成为常态。一句“家住本地就别想休息”的打趣,背后是客户与他之间心照不宣的信任。他不仅仅是送盐,更传递“闽盐”的温度。
盛夏的东山岛,食客如潮,餐馆灶火昼夜不熄,用盐量也攀上高峰。对焦急等待的店主而言,刘锦泉的到来,就是一场“及时雨”。
“刘经理,你可算来了!再晚一步,我这锅海鲜就得停摆了!这盐送得真比亲戚还亲呐!”一位忙得团团转的老板接过盐包,抹着汗,由衷感慨。刘锦泉憨厚地笑道,“我是一名党员,也是一名退伍军人,服务好大家,就是我的阵地。”
刘锦泉在工作岗位获得的荣誉证书
初心如磐:守护“舌尖安全”
2023年8月,日本核污水排海引发食盐市场波动。这对于一名盐业客户经理来说,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
“别慌,有国家在,有我们在,盐管够!”这是刘锦泉对每一位焦虑的客户和市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。他第一时间行动起来,在微信群、朋友圈转发官方权威信息,耐心做好宣传解释,用专业与担当筑起一道“民心防线”。
凭借多年积累的客情网络,他提前预警,迅速协调。在最紧张的那三天两夜里,他几乎没有安安稳稳地睡过一觉。手机被打得滚烫,一边是安抚焦急的经销商,了解他们的库存和需求;另一边是高频次地与配送中心、物流车辆沟通,协调运力,争取货源。一天凌晨,严重缺觉的他仍在亲自跟车配送,确保一批紧急调拨的食盐能准时送达当地最大的连锁超市。超市经理看到他布满血丝的双眼,感慨地说:“有你们在,我们就放心了!”
在那场风波中,刘锦泉成功协调调运了上百吨小包装食盐,他所负责的区域,市场供应稳定、价格平稳,没有出现一例断供或涨价事件。他用实际行动,再次守住了自己的“阵地”,守住了“人民的盐”。
微光成炬:平凡脊梁照亮人间烟火
晚上七点,刘锦泉结束了一天的巡访,驾车返程。城市灯火渐次亮起,如散落人间的星子。车停稳,他打开微信工作群,认真编辑着当天工作日志......
盐,依旧洁白如雪;初心,始终坚如磐石。
这份初心,来自八十年前烽火中的铮铮铁骨,也来自此刻平凡岗位上的默默执着。它从爷爷的手中,传递到他的肩上,最终融化在每一粒盐、每一餐饭里,落在一个普通福盐人的脊梁上。这,既是一个家庭的精神传承,更是无数福盐人融入血脉的共同写照——那份对国计民生的责任与担当,无声,却足以照亮岁月,共同温暖八闽大地的人间烟火。